《哥本哈根》原作剧本完成于1998年,剧作家迈克•弗雷恩凭此剧连获普利策、托尼两项大奖,在欧美引起广泛轰动,并立刻被翻译为各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演出,评论界称这股势头为“《哥本哈根》现象”。 自2003年10月,王晓鹰导演将其搬上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舞台以来,一举获得“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小剧场演出季”优秀剧目奖(第一名)、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舞美奖等,成为国家话剧院的经典剧目,被诸多媒体列入当今舞台最经典作品名单,赞其为“小剧场话剧标杆之作”。演出场场爆满,观众累计超10万人次,在国内掀起“哥本哈根”热潮,引发了大量思考与讨论。这部作品成为国家话剧院久演不衰的经典,更被诸多媒体列入当今舞台最经典作品名单,赞其为“小剧场话剧标杆之作”。 《哥本哈根》既走进过北京、上海、济南这些都会城市的剧场,也走进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2007年4月30日,《哥本哈根》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迎来了第100场演出,这也是国家话剧院2001年成立以来首部演出达百场的新剧目。 该剧以特殊的结构方式、神秘的戏剧色彩以及激烈碰撞的逻辑思辨吸引了众多观众,有大量看过十场以上的“《哥本哈根》迷”。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观看后大为赞赏并感叹:“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到来了!”
主创: 出品人:田沁鑫 总监制:巩保江 艺术总监:戈大立 监制:白雪峰、程鹏 编剧:迈克·弗雷恩(英) 翻译:胡开奇 导演:王晓鹰 舞美设计:严文龙 灯光设计:卢卫东、宋琦侠 服装设计:徐兰冬、芦春伟 化装设计:任薇 音响设计:周涛 舞台监督:赵岚亭 演出统筹:娄杉 宣传统筹:刘梦妮 演员统筹:李月皓 场记:王珺 平面设计:李正旸
演员表: 李 晔 饰 海森堡 吴卫东 饰 波尔 杨 青 饰 玛格丽特(2月26-28日、3月1-2日) 江佳奇 饰 玛格丽特(2月21-23日)
导演的话: “哥本哈根”是个谜。至今人们也无法确切认定海森堡与波尔1941年那次会见的真实意义,当然更无法认定当事人的动机、启图和潜意识。对于当年原子弹的研制和付诸实战、对于今天世界所面临的潜在的核毁灭威胁、对于未来科学发展对整个人类生存的影响,“哥本哈根”的误解到底是一个偶然还是一个宿命?物理学对于普通人是抽象的科学,而对于物理学家却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当他们的个人生命体验与整个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能承载得了吗? 《哥本哈根》是个难题。三个灵魂,在另一个世界对话,试图弄清楚一些搅扰他们后半生甚至连灵魂都不得安宁的事情,于是这个戏便没有了正常逻辑的时空概念,尤其是时间在这里没有了线状连贯性,成了破碎、断续、颠倒、重复的状态。于是,我们习惯或者我们认定戏剧应该有的线性情节逻辑、线性人物发展也就没有了,这是我们阅读、理解此剧和观众观看此剧的最大难题。 《哥本哈根》是个“现象”。不知为什么,自1998年《哥本哈根》剧本问世以来,欧洲许多国家、美国许多城市、澳大利亚乃至日本都竞相上演,不是以前卫戏剧的面貌而是以主流戏剧的面貌出现在主流文化中,被主流戏剧观众、主流戏剧评论以及科学界和历史界所广泛关注,某著名媒体将此称之为“《哥本哈根》现象”。如此“现象”仅仅是因为西方人对二战历史和原子弹制造历史更了解吗?还是其中反映了他们对戏剧及其功能的某些看法?比如对人的深层探究,比如思辩的艺术价值,比如“非娱乐性”的欣赏快感,比如对生活、对人、对世界、对人类的超乎功利之上的关注。 《哥本哈根》是个挑战。不能说它代表国际戏剧的最高水准,更不能说它预示国际戏剧的发展走向,但在当前,在很大的国际范围内,它是戏剧舞台上的一个闪光的亮点。中国的戏剧舞台、中国的戏剧观众、中国的戏剧理论将如何面对它,这是《哥本哈根》带给我们的一个挑战。 无论如何,人们在平安的同时,在富足的同时,在满足物欲、追求功利的同时,也许还需要唤醒内心的良知和理性,这是戏剧艺术除了娱乐大众之外还应该具有的属性和品格。
精彩评论: “引人入胜……这些年里最鼓舞人心、最具独创性的观念戏剧……很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
——本·布兰特力《纽约时报》
“非常具有戏剧性……弗雷恩采用了很优秀,几乎是数学的方式处理戏剧的结构……《哥本哈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特别的愉悦,而且引发我们的思考。”
——约翰·拉尔《纽约人》
“本剧最具魅力之处之一(尤其是在演出中),是它在表现对现代物质质询时的方式——强烈的竞争意识,却不失彼此的关爱、尊敬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而不考虑现实的应运意义。”
——伊恩·约翰逊加拿大马拉斯比纳大学文科研究课程讲义
“弗雷恩的技巧就在于运用原子物理的科学构架,从著名的薛定谔理论到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去探讨一个人的观点如何影响对终极事实的探索,而这些事实是不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一般交流获得的。”
——约翰·朗根堡
剧照摄影:曹雨、全俊鹏
*以上内容(包括演出时间、阵容、节目及演出票价等)可能变更,以最终演出为准,仅供参考。
天堂,或许是地狱。 三个灵魂今天聚在了这里…… 他们谈1941年的战争、哥本哈根9月的那个雨夜、挪威滑雪场的比赛、纳粹德国的核反应堆、同盟国正在研制的原子弹,他们谈量子、粒子、铀裂变和测不准原理,他们谈贝多芬、巴赫的钢琴曲,他们谈战争时期个人为自己祖国竭尽全力的权利、炸弹扔下后城市里狼籍扭曲的尸体…… 他们谈这谈那,最想说清的却是两个影响了世界物理学进程的诺贝尔获奖者沃纳·海森堡和尼尔斯·波尔在1941年的哥本哈根会见——谜一样的会见。 他们不断地叙述着会见的“真实”,结果却依旧不定……
王晓鹰导演
著名戏剧导演,导演学博士。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选“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及“新世纪杰出导演”称号。 主要导演作品:话剧《基督山伯爵》《兰陵王》《伏生》《理查三世》《萨勒姆的女巫》《哥本哈根》《简·爱》《红色》《离去》《大清相国》《一九七七》《千里江山图》《逆行》《澜沧水长》等;歌剧《边城》《江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钓鱼城》等,音乐剧《花儿与号手》《断桥》等,京剧《北平无战事》,昆剧《乌石记》,越剧《赵氏孤儿》,黄梅戏《半个月亮》,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秦腔《关中晓月》等。 出版学术专著:《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
中国国家话剧院
中国国家话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国家艺术院团。1941年成立于延安,新中国成立后,经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两院合并,于2001年正式成立中国国家话剧院。剧院拥有雄厚的艺术创作资源和辉煌的戏剧文化传统。以欧阳予倩、廖承志、吴雪、舒强、金山、孙维世为代表的几代戏剧前辈,奠定了剧院的诞生、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坚实厚重的基础。 中国国家话剧院坚持“中国原创、世界经典、实验探索”的创作理念,树立崇高艺术理想,担当戏剧文化责任,坚定时代美学追求和科学经营理念,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努力发挥国家艺术院团的代表作用、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 2021年12月25日,中国国家话剧院迎来创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艺术家回信,勉励剧院“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国家话剧院以创作和演出高质量、高品位的古今中外优秀戏剧作品为己任;致力创造精品、重视人才培养,拥有大量戏剧表导演艺术家;剧院锐意开拓市场,不断创新创意时代表达,是辛勤耕耘的戏剧人的家园! 中国国家话剧院拥有三个现代化剧场,适合不同风格和规模的剧目上演;并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同时加强国际间的戏剧交流与合作;竭力为广大人民观众奉献世界和民族的先进戏剧文化硕果。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党委书记巩保江,艺术总监戈大立,副院长白雪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闻国久,副院长程鹏。 |